从优良的生态环境到丰富的乡村旅游,再到多样的特色产业,乘着“凉”资源东风,咸阳市长武县抢抓多重新机遇,着力推动资源转化创新,立足绿水青山,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
小县城成为“避暑旅游目的地”
炎炎夏日,当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火炉”模式接受“烤炎”的时候,夏季平均气温 21.1℃的长武却清爽宜人,特别适合避暑游玩。
长武境内两塬三川,林木葱茏,森林覆盖率达到37.3%,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根据20年内夏季(6-8月)观测资料统计,夏季平均最低气温15.9℃,可以看到云海、云雾、彩虹、霞光、烟雨等气象景观。
今年年初,长武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避暑旅游目的地”作为国家气候生态品牌之一,是衡量一地避暑气候生态资源综合禀赋的权威认定。这一权威认定,更加增强了长武强化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的信心。
乡村旅游受“追捧”
5月31日晚,“花开有信 长武有约”长武县2024年文化嘉年华之“清凉之城 避暑胜地”文旅推介活动走进咸阳市体育场,通过文化展示、旅游推介、互动体验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生动展现长武县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充分展示“大美长武”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长武县把农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依托全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悠久的农耕文明、淳朴的乡情民风、厚重的文化底蕴,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潜力,进一步盘活县域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特色小吃等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提升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建成了长武县亭北村革命活动旧址、丁家镇十里铺田园综合体、相公镇青龙山景区、洪家镇长武印象体验园、枣园镇惠家农家乐等一大批有特色、有亮点的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让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带动长武更多产业驶入高质量绿色发展“快车道”,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有效增强了镇、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目前,全县有相公镇青龙山景区、亭口镇乞丐酱驴乡村旅游产业园景区、亭北村革命活动旧址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昭仁寺2A级旅游景区,亭口镇被评为省级旅游名镇,亭北村和十里铺村被评为省级旅游示范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人数约49万人次,旅游收入约7500万元,带动1500余名当地群众从事旅游接待、旅游娱乐、土特产品销售等活动。
特色产业来助力
夏日的长武清凉秀美,乡村旅游的热浪让这座小城更加活力四射,按照高品质产业发展思路,长武县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避暑经济加上农业观光,产生了很好的叠加效应。
眼下,正是吃西瓜的好时节,走进长武县洪家镇千亩麒麟西瓜种植示范产业园,3000座设施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开来。进入大棚内,阵阵西瓜独有的香甜气息扑鼻而来,满眼翠绿间只见颗颗饱满的麒麟西瓜在瓜秧之间若隐若现,工人们正忙着采收,动作娴熟有序,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一根西瓜藤,结出乡村振兴的“甜蜜果”,不仅美了乡村,更富了农民。司家河村位于泾河岸边,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去年年初,洪家镇通过引商、选商等措施,引进甘肃陇上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在这里投资1624万元建设了3000座设施大棚种植麒麟西瓜,带动180户630名群众增收,实现了企业壮大、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从七月初开始,大棚西瓜陆续上市,今年亩产在8000斤左右。
近年来,长武县紧紧围绕兴产业、促就业、带民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形成“长短结合、种养相融”的多元化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构建“文化+旅游+农式体验+农产品销售”的综合平台。如今,洪家镇的麒麟西瓜、籽葫芦,彭公镇的花椒、旱地香葱、沙土红薯,巨家镇的吊干杏、羊肚菌、金银花,枣园镇的中药材、樱桃,丁家镇、昭仁街道的设施蔬菜、甜瓜等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亭口镇的碾子坡现代产业园、相公镇的胡家河村循环农业示范园等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为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编辑:赵煜恒 审核: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