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担负着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示范引领的重要任务。
作为第二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陕西强化部省衔接、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四型机场”理念落实、大宗货物运输组织管理模式创新、隧道主动防控和应急智能管控能力建设、交旅融合精品品牌打造、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全方位质量与安全监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陕西经验、贡献陕西智慧。
绘制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
试点项目概况
陕西省汉中市交通运输局以综合立体交通为引领,以全域旅游为载体,围绕交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畅通旅游网络、建设旅游风情走廊、完善服务设施功能、提升旅游信息服务水平、打造旅游交通客运品牌“五大工程”,形成集路衍经济发展、旅游产业转型、创新产品驱动、绿色生态保护、历史文化展示“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围绕108国道汉中段、留坝旅游环线及秦巴深山环线开展试点,通过打造综合立体交通、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交旅融合,最终绘制美丽画卷。
221省道留坝高江路。
试点项目进展及相关经验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汉中市交通运输局围绕“五个坚持”强力推动。
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把试点工作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使汉中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打造“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
坚持规划引领。围绕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坚持“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制定彰显特色、科学合理、协同融合的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目标任务,强化规划执行。
坚持创新突破。拓展“交通+”领域,破解投融资、要素保障等难题,创新PPP、建养一体化、资源置换等模式,推出特色化、定制化个性服务,夯实交通旅游基础,丰富交通旅游服务供给。
坚持因地制宜。依托生态本底、自然本色、风情风貌、文化底蕴,使人、车、路协调融合、竞相发展,打造现代汉中版“富春山居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坚持融合发展。加大交通、旅游、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政策、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全域旅游、文化传承等多业融合发展,不断释放交旅融合发展红利。
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通过两年多实践,汉中市交通运输局聚焦“基础、运游、文旅、产旅、信息”五个融合狠抓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焦基础融合,强化网络支撑。构建“快进”大通道。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路网畅通互联达到新高度。畅通“慢游”微循环。建成留坝县城至高速公路出口段、316国道宗营段慢行步道,完成108国道汉台至城固段风情景观大道整治提升等工程;建成“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路52条,新改建农村公路、自然村组通硬化路3178公里。做优融合“深体验”。依托“四环红太阳”公路网络布局,形成集旅游景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为一体的人文体验。积极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文旅项目,推出40条旅游精品线路,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汉中西乡子午镇农村公路。
聚焦运游融合,服务便捷出行。拓宽运载工具旅游功能。加强公共交通与对外客运衔接,实现飞机、高铁、汽车接程运输,多种车型重点景区24小时响应。强化旅游运输保障能力。改造勉县、洋县等4座二级客运站,建成投用20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开通了覆盖重点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对43条农村班线实施公交化改造;整合中心城区3家公交企业,优化公交线路18条,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打造汉中运游融合品牌。开展“慢火车”游景区活动,打造了汉中新型轨道交通慢游体验产品。新开通赏花观光线路30条、旅游直通专线15条。
西成高铁。
聚焦文旅融合,彰显汉中特色。做强“交通+汉文化”。深度挖掘108国道、留坝试点线路旅游资源,串联18个汉文化景区,打造一批文化旅游资源演艺产品。做精“交通+红色文化”。推出5条红色旅游线路,2条线路入选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做特“交通+公路文化”。打造南郑区交通史馆等12个项目,丰富公路历史、川陕景观等汉中公路文化内涵。做活“交通+工业旅游”。围绕勉县陕钢集团汉钢公司工业旅游基地、城固酒厂基地打造“工业游”,升级改造108国道汉中至勉县一级路、城固至许家庙二级路。优化交通线路、站点设置,形成兴汉新区、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观光线路。做美“交通+特色小镇”。围绕108国道连通佛坪瑞士小镇等产业旅游小镇,秦巴深山环线贯通华阳古镇历史文化名镇,实施通二级路、改双车道、路域环境整治等升级改造。
聚焦产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交通+民宿”蓬勃发展。以公路价值转化激活特色民宿发展,80个精品民宿形成秦岭民宿集群效应,截至2022年年底,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交通+体育”彰显活力。建设留坝县营盘足球小镇、108国道沿线体育长廊,举办赛事活动264场次,打造健身步道、人行栈道180公里,推动“交通+体育”深度融合。“交通+服务”提质升级。实施旅游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700余公里,新改建旅游厕所33座、景区停车场8座等,交通旅游设施全面提质升级。“交通+农业”富民增收。推动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建成城固橘园、汉台金寨至五星等582公里产业路,打造洋县龙亭三产融合休闲旅游等示范园。
留坝县打造特色民宿。
聚焦信息融合,提升智慧能级。强化运输信息化应用。实现全市出租汽车“95128”老年人约车电话全履盖,推广汉中行小程序等出行服务手段,对中心城区1352个公交站牌实施数字化改造。探索智慧公路项目。建成留坝县智慧公路系统,应用智慧管理平台1套,安全、弯道、气象预警与监测等系统22套,实现全天候、全天时连续监测,有效保障道路安全。拓宽旅游信息化场景。完成了全市26个景区的VR漫游功能,建成5G基站3570余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059个,创建智慧示范景区3家,打造5G+文化旅游应用场景等11个智慧交通项目。完成30条观花线路、38个观花点、36个景区景点的数据接入,实现智慧旅游“一图游”。
建设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
试点项目概况
2020年,“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建设”试点任务正式获得批复。试点开展以来,在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西部机场集团依托西安机场三期工程,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搭建建运一体化技术研究平台,按整体统筹、系统推进、分阶段实施的方式,将研究成果逐步融入方案深化、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及运维的各个阶段,全面探索打造“四型机场”,助力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建设。
试点项目进展及相关经验
西部机场集团坚守安全生命线,坚持绿色新模式,强化科技新应用,聚焦出行新需求,在“四型机场”建设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我为主,坚持研究先行。西部机场集团提出以价值交付为导向的建设理念,在设计中始终牢牢把握主动权,增强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落地性。在西安机场三期工程启动之初,即开展了相关专项研究工作,确定了“四型机场”的内涵、目标,系统构建了框架体系,明确了主要建设内容、实施路径。
加强融合,确保行业领先。采用“内部研究、借用外脑、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前期研究。通过内部现状调研、集思广益,了解机场的实际运行现状和需求,并聘请经验丰富的咨询单位,为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结合外出考察,借鉴国内外机场先进的工作理念、流程和管理工具,增强团队研究能力。
注重总结,推广应用示范。为更好指导后续工程建设,该集团依托西安机场三期工程创新实践,提炼总结“四型机场”建设成果,持续为行业输出专著、标准、技术专利等各类成果。同时,加快知识资产产业化转换,筹备集团数字技术公司,对外输出基础设施数字建造及数字资产管理应用的实践经验,将强国试点任务成果专利化、专利产业化,最大化释放试点成果的经济价值。
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为更好指导西安机场三期工程设计,确保研究成果转换落地,西部机场集团深化形成了“四型机场”的设计任务书和883条设计控制要点。目前,工程设计阶段落实指标867条,落实率98.2%,“四型机场”理念在西安机场三期工程中充分体现。
西安机场三期工程效果图。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打造平安机场。强化技术支撑,以“智慧安防、主动安防”为核心理念,前移安全防范关口,建设智能化旅客安检通道,集成自助验证、毫米波探测门等新技术,实现了人包对应、集中判读、自动分拣等功能,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坚持本质安全,创新采用减隔震技术,东航站楼核心区设置656个隔震支座、84个粘滞阻尼器,大幅提高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搭建综合化的安防中枢,打通安防业务链路,整合周界报警、视频监控等10余个子系统,形成统一的安保主题平台,实现机场安防信息的智能获取,异常情况的自动预警和应急事件的及时协同。
秉持绿色低碳理念,打造绿色机场。打造绿色建筑的典范,全面落实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东航站楼和GTC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星级绿色建筑预评价,其他新建非工业建筑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进行建设。打造低碳机场的样板,积极推动机场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本期新增车辆可新能源化比例100%,地热占三期工程热负荷的30%,光伏占三期工程供电负荷的11%,物流业务配套用房取得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认证。打造环境友好的范例,全面探索湿陷性黄土区域海绵机场的建设模式,实施雨污分离、油污分离,坚持排放物无害化处理。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智慧机场。全过程应用智慧建造技术,利用统一的BIM模型和协同平台,融合GIS、智慧工地等先进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工程建设,编制行业标准《民用运输机场BIM应用运维标准》。建设民航5G专网,建设支撑未来机场业务发展的5G专网,实现5G智能机器人、人车高精度定位等应用场景,打造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智慧型机场。建设智慧跑道系统,搭建多源信息融合的全域智慧跑道系统,实现跑道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风险预警和智能决策,指导跑道精准巡查、维护,提升跑道运行安全和运行效率。
坚持全面服务提升,打造人文机场。打造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航空建筑。运用当代建筑语汇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东航站区规划暨东航站楼建筑造型的设计理念源于古都长安的城市规划格局及唐大明宫含元殿的建筑意向;建筑内饰从传统建筑文化提取符号元素,利用现代设计手法,构筑个性和功能兼具的室内空间。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在三期工程东交通中心打造集航空、地铁、铁路、公路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
目前,西部机场集团已编制“四型机场”相关行业标准3部,形成专著1部,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技术专利10项、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认证2项、智慧机场数字建造成果等各类奖项6项,智慧机场数字化建造管理模式获得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全国一等奖。
打造现代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
试点项目概况
自“打造现代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陕西省榆林市政府成立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专班”,逐步推进项目试点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试点任务预期通过1年至2年时间,建成靖边海则滩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有序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在煤炭等大宗货物多式联运流程优化、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通过3年至5年时间,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取得显著成效,多式联运装载一体化标准化水平大幅增强,大宗货物运输“一单式”服务全面推广,在多式联运一体化标准化装载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靖边海则滩物流中心。
试点项目进展及相关经验
加快提升多式联运设施能力。靖边海则滩物流中心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试点项目建设进度基本达标。
该项目自2020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22年实际发运量608.5万吨,发运煤炭专列1716列,其中集装箱发运72列,发运量22万吨。
推广标准化装载单元。目前,试点项目在推广应用标准化装载单元方面实现突破,自备和引入标准化运载单元近500个,标准化装载单元推广试点任务初步完成。
试点项目运营单位统一和规范了多式联运装载单元的装备产品性能、作业方法、生产管理等,促进了多式联运装载作业规范化、有序化发展。目前,试点项目支撑单位已经形成园区作业标准4项、信息化平台建设软件著作权2项;试点项目支撑运营单位及短驳运输企业应用标准化运载单元,已开展标准化车辆、标准化集装箱、集装箱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的实际应用。靖东物流有限公司(靖边海则滩物流中心)自备通用集装箱140个、35吨敞顶箱210个、20英尺干散箱134个,推动块煤、焦炭等适箱货物集装箱运输,提高了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标准化水平。
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试点项目是浩吉铁路配套专用线工程,是实现公铁联运的重要中转枢纽节点,规划设计能力年吞吐量2000万吨。自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转运煤炭1340万吨,有力支撑了“北煤南运”能源供需匹配战略布局和“公转铁”货物运输结构调整。
创新运输组织模式。试点任务在多式联运经营人培育、内陆港建设等方面已经开展尝试与推进,基本具备完成试点目标的基础。
靖边海则滩物流中心积极引入多式联运经营人入驻,如陕西陆运帮网络科技、陕西兴盛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已具备统筹公铁水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能力;试点单位大力发展衔接式多式联运组织模式,通过引入煤炭贸易商入驻,实现了煤炭生产指导、交易、运输、仓储、消费的供应链体系。目前物流中心入住的贸易商有7家,衔接了煤炭供应链上下游的煤矿企业和煤炭消费客户,并积极开展道路、铁路、内河及近海海运等运输组织服务;试点单位目前已与枝江、荆州北、江陵港等内河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沿海港口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拓展沿江沿海港口的内陆大宗货物策源地。
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一单制”业务培育创新。试点单位陕西陆运帮网络科技公司已开展“一单制”专项研究,并依托试点企业,着手开展铁路“一票制”探索,开展铁水联运提单启运地签发等创新尝试,不断丰富多式联运铁路运单、水运提单的金融属性。
“现代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创新。试点单位靖边海则滩物流中心正在通过“互联网+公铁联运”模式,规划建设“现代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立项并开始系统架构的初步搭建工作。信息系统将解决以往各环节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以及由人工手动编制与信息传递原始方式造成信息误差和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供应链条各环节快速响应,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产业链伙伴联盟合作创新。试点单位靖边海则滩物流中心不断吸引上下游的煤炭供应商、经销商、网络货运企业入园,并与他们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园区内外的战略伙伴企业将依托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搭建动态监测与管理一体化的供应链生态网络。
标准化运载单元应用创新。试点单位陕西陆运帮网络科技公司试点开通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短途汽车列车(双挂)示范线路,提升运输效率,并力争于今年年底实现全市汽车列车相关通行规则的修正建议稿。同时,依托与榆林镁业公司、西安交大镁基新材料研究中心和陕汽德创未来科技公司的合作,在镁合金挂车、镁合金集装箱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减碳、轻量化的标准化运载单元。
搭建秦岭隧道安全防控体系
试点项目概况
秦岭隧道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任务重点是“构建一套机制,打造一套系统,建设一个中心,申请一个基地”,即构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打造隧道群主动防控及应急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应急救援中心及推动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项目依托西汉高速公路秦岭1、2、3号隧道,总体计划2025年完成。
目前,试点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构建了秦岭隧道安全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多维度隧道交通运行数字化感知网络,实现了秦岭隧道群交通状态全域监控和3D数字孪生;研建了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数字孪生系统平台。
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数字孪生系统。
试点项目进展及相关经验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全面引领试点任务高效推进。实施单位以建立山区隧道群综合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为目标,与长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紧密配合,综合考虑秦岭隧道群间与周边环境设施关联影响,开创性地提出基于隧道结构安全、周边环境安全、机电设施安全、交通驾驶行为安全等山区隧道群全方位风险体系,构建秦岭隧道群三维风险源管控数字地图,实时评估隧道群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制度。
突出科技示范引领,打造多维融合智慧公路样板。应用激光雷达与视频融合识别技术、空间同步技术等,全方位感知公路隧道行驶车辆多维时空信息,精准识别车辆车型、车牌、车速、车距等,实现空间定位精度优于20厘米的交通流三维全息实时仿真,主动开展风险预判预警,并通过可变情报板、电台、定向音喇叭等进行提醒告知;研发新一代基于激光和图像技术的隧道结构安全监测传感器,及时发现隧道沉降、收敛、形变等结构病害,为管理部门预防性处置提供技术支撑;研发光纤侦听监测和雾区诱导系统,以及融合路面凝冰监测系统,对落石、碰撞、极端恶劣天气等进行监测,实现对周边环境安全事件及时发现、高效处置。
搭建数字孪生平台,统筹开展安全防控智能联动。以秦岭隧道群整体安全防控为重点,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整合现有十余个隧道管理子系统,建成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三维数字孪生系统平台,初步实现了数字赋能、感知预警、联防联控、应急救援的目标。
加强科研人才培养,推进新产业新技术应用。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组建了多个跨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的核心技术体系团队,由行业知名专家牵头,优选技术骨干人员,有效支撑交通强国人才培养体系。在隧道结构安全监测、周边环境监测方面,开展公路智能设备研发制造;在隧道数字孪生、安全智能防控方面,开展智慧公路业务,延伸产业链。
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构建了一套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了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管理目标、内容和流程,进一步提出了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对秦岭隧道群运营管理、应急管理体系开展了详细调研,对秦岭隧道群的基础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等展开全面普查;基于调研和普查的结果,完成了秦岭隧道群运营风险源及其影响因素辨识研究、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制定了秦岭隧道群风险源清单及安全风险地图;编制了《秦岭隧道安全生产风险事件列表及风险源辨识手册》《秦岭隧道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指南》等相关文件。
建设了一套隧道群主动防控及应急智能管控系统。研建了由交通行为安全、结构安全、机电设施安全、周边环境安全、交通应急管控、风险管控地图六大模块构成的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数字孪生系统平台。实现了秦岭隧道群相关的结构、车辆、设施等内容数字化、全息化,实现关键目标全域跟踪、突发事件全域发布、应急响应全域联动。
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目前,本项目已撰写论文11篇;申请知识产权1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开发产品16项。
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智能化水平
试点项目概况
陕西交控集团承担的“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智能化水平”交通强国试点任务,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技术路线,以BIM设计和智能化平台建设为实施方向,集合大量碎片化数据,形成高效节约的扁平化管理体系。通过实施西安外环南段、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公路、西安至永寿高速公路改扩建3个项目BIM正向设计,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全面应用BIM技术提供经验。
汉中西镇高速公路。
试点项目进展和相关经验
采取“自主开发+辅助配套”的BIM技术攻关方案,完成BIM正向设计系统开发攻关。项目明确桥梁和隧道专业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BIM正向设计软件,同时将BIM与公路桥梁、隧道专业多年积累的设计经验及标准化设计进行结合,依靠内置的通用图、标准数据库和行业专家经验库,实现结构组件小型化、轻量化,BIM设计参数化、标准化。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特点,总结形成特色化BIM技术应用体系。结合公路项目特点,项目明确了BIM技术应用流程及内容,形成了特色化BIM技术应用体系。在方案阶段和初设阶段,利用BIM技术完成试点项目三维地形构建、空间冲突检查、占地规模分析等内容,尤其是枢纽立交进行多种方案比选、重点路段进行视距安全模拟,为高质量、精细化勘察设计提供支撑。BIM设计成果通过模型+视频融合、BIM+GIS轻量化平台两种形式进行展示。施工图阶段重点编制企业规范化数据指南,进行精确建模及信息编码,利用自动图形算量替代原单项工程量人工审批,实现现场管理效率的提升。
开发融合BIM技术的实用型三级平台,实现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建立全面支持行业、企业、项目机构的智能化三级平台,实现对高速公路设施建养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该平台综合应用GIS、BIM、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项目的智能化管理。目前,已将“十四五”期间陕西交控集团所有建设项目纳入平台管理,已完成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和西汉高速公路约370公里的三维点云模型上线、全景照片发布及现有档案图纸基础数字化。
通过多元化终端设备数据采集,实现“一室两区三场”等作业现场高效监管。通过视频监控、数字试验室、机械设备数据监控等终端设备数据实时采集,管理人员通过项目平台可进行多项管理操作,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合约等管理信息纵横向数据互通。目前,在建项目330余路实时视频监控,以及21座拌和站、3座梁场、16个试验室力学机等实时智慧工地数据已接入平台,现场数据实时共享。
建立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促进传统管理模式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变。试点项目推动了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立,进而促进了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变。目前,已培养BIM技术应用及研发方向人员35人、钢结构桥梁BIM创新研发方向人员6人,培训数字化应用及管理人员120余人,为交通运输行业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编制标准化管理方案。编制完成7项标准化管理方案,下一步将提炼转化为地方标准。西安外环南段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桥隧建设BIM协同管理系统”,在全线17个合同段应用,整个建设期节省投资达6000万元;发表了学术论文12篇,取得了软件著作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4项。“桥隧建设BIM协同管理系统”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奖”一等奖。
西安外环高速。
完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公路桥梁BIM正向设计系统开发。搭建了BIM+GIS桥梁正向设计平台,联动了桥梁下部结构计算功能,建立了钢板组合梁及预应力小箱梁标准化、轻量化、参数化图库,实现了常规桥梁标准化、轻量化、自动化高效BIM正向设计。初步实现了隧道土建专业自动建模、自动输出设计成果。目前,已取得5项软件著作权,正在申报发明专利1项。项目成果获2022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三等奖。
在西安外环南段、马泾高速公路、西永改扩建项目分别进行BIM技术应用。西安外环南段项目实现全线初设阶段BIM设计和7公里施工图BIM设计,并完成BIM数据交付;马泾高速公路项目完成初设及施工图阶段8.3公里BIM设计、BIM+GIS成果展示及数据交付;西永改扩建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阶段79公里BIM设计工作。实践表明,利用BIM技术设计沟通效率提升30%以上,图纸审核、修改时间缩短20%以上,节约项目成本约5%。
开发多级化信息平台。针对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开发了集陕西省交通运输厅、陕西交控集团、项目于一体的三级平台,统筹展示所辖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等18个界面;开发了集建设、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于一体的工程建设综合管理平台,涵盖数字沙盘、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各类子功能模块16个。通过智能化平台开发应用,确保了各层级项目管理协同办公、建设过程控制、综合展示分析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多级平台互联互通。针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开发了三级智能化平台,统筹展示所管养项目的养护、交通运行、安全监测3个界面;开发了养护地图、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各类子功能模块。将建设过程的相关信息资源传递给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前期数据关联,更好地开展高速公路运行、维护、养管、服务等工作。
(编辑:高艺桔 审核: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