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由中共延安市委网信办、各县(市、区)网信办、西部决策网、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的“追赶超越谱新篇 增光添彩向未来”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延川县。
碾畔村吃上了“旅游饭”
“由于村里每家每户门口都安了一盘大碾,故而得名碾盘村,后来由于谐音和居住在黄河畔的缘故,人们逐渐将‘碾盘’村改为‘碾畔’村。”在包村干部张婷的带领下,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乾坤湾镇碾畔村。
“我们村是真的吃上了旅游饭,依靠旅游,腰包是越来越鼓了。”紧接着,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村民冯世民的家中,干净的院落映入眼帘,室内整洁明亮,生活设施完善,院内地铺青砖,干净宽敞。“我最近才把我的四孔窑洞改造成民宿,不到一个月就收入了两三千块钱,今年我预计怎么着也能挣个三四万!”冯世民高兴地说道。
乡村振兴,要让老百姓富起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碾畔村主要开展了三变改革、产业提质、就业创业三项行动,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三变改革,就是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99户农户的138孔窑洞、96间平房流转给旅游公司,村集体每年分红48.48万元;将63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到5D影院和光伏项目,每年分红8.3万元;利用现有村集体供水设施给景区供水,每年创收6.5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3万元。”张婷介绍道,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容。
“除了民宿,我还种了十来亩枣树,一年还能收入个1万多元,农闲时,还可以去景区打打零工,又能收入3万左右,总的下来,一年的收入非常客观。”冯世民跟采访团算起了经济账。
在大力发展民宿的同时,碾畔村还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精细化管理红枣6700亩,打造红枣采摘园4个,红枣酒坊和枣芽茶加工厂1个,合作社3个,不断延伸红枣产业链条。并通过就业创业,安置86名村民在景区就业,其中包括洗碗工、环卫工、司机等职位。人均年工资2.3万元;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带动村上发展农家乐21个,小商店20个,售卖店8个,促进户均增收3.5万元,2023年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9385元。
坚持党建引领,按照“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浙江“千万工程”学习经验,依托乾坤湾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幅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正在碾畔村徐徐展开。
新舍科村:三产融合 促生美好生活
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文明乡风浸润心田……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乡村振兴“诗意图景”映入眼帘。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本次采访的第二站:杨家圪台镇新舍科村。
新舍科村属川道村,延川县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坚持以“党建联合、文化铸魂、产业带动、网格治理”为宗旨,规划“三区一带”(北部“三产服务区”、中部“村企共建区”、东部“塬面苹果区”和南部“葡萄特色产业带”)的产业发展布局,实现了“塬上满山苹果、沟道遍地葡萄”的产业布局,现有苹果园650亩,葡萄310亩;牛存栏35头、猪存栏200头。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2万元,人均纯收入1.73万元。
一杯枣芽茶 富民大产业。说起新舍科村,不得不提该村的枣芽茶厂。“枣芽中含有茶多酚、黄酮等多种营养元素及矿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践行‘预防为主’理念的健康饮品,适宜大众群体饮用。”延川县慧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岗岗介绍道。
刘岗岗是杨家圪坮镇新舍科村村民。2021年,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感召下,在外做生意多年的他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延川县慧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枣芽茶产业。
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替农户增收,通过采摘、种植、生产和加工相依存,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公司确定了“利用延川特色资源,开发延安枣芽茶、酸枣芽茶特色产品,发展、打造延川枣芽茶品牌”的发展方向,努力打造延安枣芽茶、“辉优”酸枣芽茶、枣芽茶品牌。
据了解,一般每亩枣园可采芽50斤,平均每斤枣芽付给农民采摘费50元,每亩就能增加农民劳务收入2500元左右。五六斤枣芽可加工一斤枣芽茶,目前枣芽茶出厂价为1500元/斤,产值和红枣比起来翻了好几番。枣芽茶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一份额外的收入,更是为新舍科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新舍科村还建设了“一村一忆”馆,打造“乡愁馆”,培育文明村风,留住民俗文化。
趁着利用三产融合和农旅结合的东风,新舍科村户户有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村集体有收入的发展之路正在大踏步前进。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转变思路,锐意进取,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延安精神研学基地等特色产业,依托联合党支部和村史馆、乡愁馆、醉泉坤酒坊、枣芽茶厂等文化及产业优势,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新舍科村的全面振兴。”
孙家塬村:苹果产业日日新
“我有二十多亩苹果,一年至少能收入二十来万!”延川县实地采访的最后一个点,采访团来到了孙家塬村高质高效苹果示范园,眼下正是苹果的疏果关键期,果园内果树枝繁叶茂,拇指般大小的幼果挂满枝头,村民孙爱民正在一边疏果,一边介绍起自家苹果的好收益。
孙家塬村位于杨家圪坮镇东北方向15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苹果面积2700亩(挂果面积为1400亩,人均2.6亩)。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9万元。
孙家塬村苹果收益的不断提升得益于一个“新”字,技术新、品种新、管理新!近年来,该村在苹果产业上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减密改良”为抓手,全面实施“间伐减密、拉枝定形、多枝嫁接”核心技术,配套落实“坑膜配套、防灾减灾”措施,全面提升果品质量效益。
除此之外,孙家塬村还大搞培训,今年以来,该村邀请市、县果树专家,采取“理论+实践”的方法,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老幼园修剪、石硫合剂熬制技术培训3次,提升果农管理技术,确保每户有1名技术明白人。
“种植苹果,说到底,最需要的懂技术的人才,近两三年,我们村累计召开了220多苹果种植管理培训会。现在很多农户都可以说是种苹果的‘土专家’、‘田秀才’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梁志贤说道。
“去年我们全村的苹果卖出了2000多万,我有信心,今年的收入一定要比去年更好,并且,以后会越来越好。”谈及未来苹果收益,梁志贤信心满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下一步,孙家塬村将紧紧围绕果业强村、特色做亮目标,坚定不移抓好苹果产业管理,让群众在产业振兴中获得更大收益,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产业强镇贡献力量。
(编辑:赵煜恒 审核:侯伟)